目前,我國收費基礎設施已形成以國務院政策文件為總體框架,以中央政府部門政策為戰略指導,以地方政策規則為保障的完整政策體系。一些地方政府還根據自身區域特點和新能源汽車發展規模,出臺了充電設施運營管理辦法,指導地方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,規范市場行為,確保相關政策的落實。
今年2月,四部委聯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,逐步從汽車轉向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,這意味著基礎充電設施建設將得到更直接的支持,實現更好的發展。今年3月,部長頻道進一步強調,充電設施的改善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基礎。就在同一個月,許多汽車工業企業家提出建議,加快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,并提出更詳細的和實用的指導和建議等各個方面的政策支持,網站批準,金融支持,建筑標準、技術標準和運營管理。
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長期以來一直是Z受關注的數據之一,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現在更加突出。根據國家發展規劃,到2020年,中國將擁有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和480萬根充電樁,接近1:1。但到2017年,中國新能源汽車數量已達180萬輛,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僅為46萬根,電動汽車與充電樁的比例約為3.5:1。從整體上看,樁的比例明顯不足。
從整體上看,充電樁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,投資高、回報周期長、盈利模式不清等問題日益顯現。除了少數龍頭企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和成熟的業務布局外,一些業務模式還不明確,融資困難,持續虧損的企業處于更加尷尬的境地。
早期,在補貼政策的刺激下,許多充電樁企業只是盲目進入市場。充電樁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重資產行業,企業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盈利。一旦經營不善,可能會出現資金鏈過緊等問題。此外,電動車充電站產品的迭代更新相對較快。新技術可能在一批產品投入使用后就會出現,這使得該行業風險極大。